必威体育app官网_必威体育app@

图片

网站支持IPv6 无障碍辅助浏览 长者模式
经济增长稳中有进 质量效益稳步提高
时间: 2014-03-12 15:46 来源: 本站原创 编辑: 李清海 浏览:

  

——2013年必威体育app官网_必威体育app@经济发展报告

 

2013年,面对复杂严峻的发展形势和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,县委、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攻坚克难,真抓实干,深入贯彻十八大、十八届二中、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,认真落实中、省、市各项决策部署,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、富民强县为主题,以发展循环经济为主线,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,以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为中心,牢牢把握稳中求进、稳中有为工作总基调,统筹抓好“稳增长、调结构、促改革、惠民生”各项工作,大力推进“三县”建设,全县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,呈现出“稳中有进、结构优化、质量提升”的良好态势。

一、经济运行特点

(一)从运行轨迹看:经济运行总体平稳,增速同比虽有回落,但仍然处于较快增长区间

一是经济运行总体平稳。受全省、全市经济下行的影响,

我县经济出现放缓态势,全年各季度经济增速均维持在12.5%-14%之间,上下波幅1.5个百分点,虽高于全省平均波幅1.2个百分点,但低于全市平均波幅0.4个百分点,全县经济运行总体平稳。

   

二是处于较快增长区间。2013年,全县实现生产总值66.19亿元,增长12.5%,增速较上年回落2个百分点,但高于全省平均增速1.5个百分点,增速水平仍然处于全省83个县(市)的中上游,与全市平均增速的差距也由2012年的0.3个百分点下降为0.1个百分点,是“十二五”以来的最小差距,依此看全县经济仍然处于较快增长区间。

(二)从经济结构看:三次产业结构优化,非公经济稳占“半壁江山”,文化产业发展较快,快递业日渐活跃,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

一是三次产业结构优化。从比重情况看,2013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7.7:54.2:28.1,与2012年相比,一产比重下降1.2个百分点,二产提高3个百分点,三产下降1.8个百分点,二产在全县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巩固,建筑业占比29.7%,历史上首次超过服务业,成为全县第一大产业。从增长贡献看,一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.1%,较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。二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2.8%,较上年提高11.7个百分点,成为全县经济增长的“压舱石”。其中尤以建筑业贡献最大,贡献率达到42.3%,成为拉动全县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;工业的贡献作用连年增强,2013年贡献率达到30.6%,较上年提高1.3个百分点。三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下滑12.7个百分点,降至19.1%,为近五年最低。

二是非公经济稳占“半壁江山”。县委、县政府出台支持小微企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,采取多种措施鼓励支持非公经济壮大,全县民营经济较快发展。据统计,2013年全县新发展个体工商户1294户、新发展私营企业户82户,纳新“四上”企业14户。非公经济完成增加值33.82亿元,占生产总值比重51.1%。非公经济占全县经济比重也连续两年超过50%,已稳占全县经济“半壁江山”。

 

三是文化产业发展较快。2013年,全县文化产业完成增加值13911.8万元,增长30.2%,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.8个百分点,占生产总值比重2.1%,较上年提高0.3个百分点。

四是快递业日渐活跃。在网上购物的影响和作用下,全县快递业发展迅速,快递公司从无到有,目前已超过7家,发展活力日渐增强。

(三)从实体经济看:农业企稳向好,工业高位运行,建筑业增势较快,全县经济较快增长基础良好

一是农业企稳向好。2013年,全县上下切实加强“三农”工作,统筹抓好粮食生产和产业发展,粮食总产量达到9.29万吨,实现丰收。完成烤烟种植4万亩、新建茶园1万亩,板栗、核桃建园4万亩,新增魔芋3000亩,特色产业基地不断壮大;新发展省市龙头企业2个、省市现代农业园区4个,农业专业合作社达到70个,农业产业化不断推进。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.84亿元,增长5.7%,农村经济形势不断向好,实现较快增长。

二是工业高位运行。2013年,面对复杂严峻的市场环境,县委、县政府坚定不移地实施“工业强县”战略,加快建设工业集中区和花园中小企业孵化园,积极采取稳产促销措施帮助工业企业渡过难关,强化规上企业纳新工作,先后纳新规模工业企业5户,全县工业经济持续高位运行,对总体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。全县工业完成增加值16.25亿元,增长22.2%。规模工业完成总产值45.77亿元,增长40.3%;实现增加值13.9亿元,增长26.4%

三是建筑业增势平稳。2013年,在陕南移民搬迁、镇云一体化和保障性住房等重大项目快速推进的带动下,全县建筑业实现平稳较快发展。全年纳新资质等级建筑企业6户, 全县11户资质等级建筑企业实现总产值20.41亿元,增长26.6%。全县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9.63亿元,增长16.7%,继续维持了近几年的较快增长态势。

(四)从需求拉动看:投资拉动仍是主力,消费需求平稳扩张,外贸进出口实现新跨越,经济增长的拉动格局有所优化

一是投资拉动仍是主力。2013年,全县坚持“打基础、利长远、可持续”的原则,加快重大项目建设,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投产,重大前期项目进展顺利,争资引资工作取得明显成效,投资需求仍然旺盛。全县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1.67亿元,增长27.0%,固定资产投资率达到93.2%,较去年提高9.3个百分点。“十七洽”签约项目34个,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9.8亿元,增长41.9%。全年争资引资18亿元,增长2.9%。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。

二是消费需求平稳扩张。2013年,县委、县政府继续加大对商贸流通业的支持力度,加快步伐培育“限上”商贸企业,扎实实施“万村千乡市场工程”,更加注重发挥山水旅游对消费的刺激作用,统筹城乡消费市场发展,促进消费市场转型升级,全县消费需求平稳扩张,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.16亿元,增长13.4%。其中,城镇市场完成零售额11.7亿元,增长15.2%;乡村市场完成零售额3.46亿元,增长7.9%

三是外贸进出口实现新跨越。2013年,在各方努力下,全县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375万美元,全县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。

     (五)从质量效益看,财政收入增长加快,居民收入稳步增加,城乡就业局面较好,资源和能源使用效率稳步提高,节能环保效果明显,全县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全面提升

一是财政收入增长加快。2013年,全县各级财税部门严格按照财税收入目标和全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,立足“营改增”重点工作,全力挖潜增收,全县实现财政总收入3.68亿元,增长21.1%;地方财政收入2.42亿元,增长27.5%。财政总收入增速和地方财政收入增速分别位居全市第3名和第1名,创下了近几年来的最好成绩,也是“十二五”以来首次位居全市前列。全县财政总收入占全市收入比重稳步提高,达到9.3%,较上年提高0.3个百分点。收入结构明显优化,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5.6个百分点。财政收入的数量和质量同步提高。

二是居民收入稳定增加。县委、县政府突出“民生托底”,

扎实实施“收入倍增”计划,积极贯彻落实各项增收政策,持续加大民生投入,按时、足额兑现各项惠农、惠民和社保补贴,全县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,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缩小。2013年,城镇居民实现人均可支配收入22475元,较上年净增加2274元,增长11.3%。农村居民实现人均纯收入6394元,较上年净增加809元,增长14.5%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上年3.62:1下降至3.52:1,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。

三是资源、能源使用效率稳步提高。全县万元工业增加值水耗下降5%,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.01%,能源、资源使用效率得到提高。

四是城乡就业局面较好。2013年,全县新增创业小额担保贷款8115万元,城镇新增就业1818人,城镇登记失业率3.3%,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8.86万人,占乡村就业人口的比重达到73.4%,城乡就业人数平稳增加。

五是节能环保效果明显。化学需氧量、氨氮、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稳步下降,分别较上年减排88吨、9吨、56吨和65吨,主要污染物减排率达到3.7%

(六)从民生保障看:民生项目顺利推进,扶贫开展卓有成效,民生支出不断增加,经济发展成果必威体育app官网_必威体育app@:地惠及人民群众

一是民生工程顺利实施。全年实现民生项目121个,完成投资8.32亿元。新建区域敬老院4所,建成保障性住房1796套,安装电视户户通3万套。

  二是民生投入持续加大。民生支出占新增财力、财政支出均超八成,财政支出中教育、科技和文化支出比重为29.2%,农、社、卫和住房支出比重达到39.6%

三是扶贫开发卓有成效。秦巴山区扶贫工作进展良好,省级“两联一包”争取项目37个,落实扶贫资金1.54亿元。完成3个集镇供水、31个村安全饮水及16个村电网改造项目,12个整村推进项目进展顺利,发放扶贫贴息贷款2142万元,实现12904人脱贫。

四是城镇建设稳妥推进。2013年,全县各级、各部门按照“做美县城、做大集镇、做好社区”思路,坚持“一城两区五个重点镇”总体布局,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建设,全县城镇化率达到44.4%,较上年提升2.6个百分点,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。

(七)从发展环境看:金融市场稳健运行,市场物价保持平稳,社会大局和谐稳定,为全县经济较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

一是金融市场稳健运行。2013年末,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1.14亿元,较年初增加6.26亿元,增长13.9%。其中,城乡居民储蓄存款41.0亿元,较年初增加7.56亿元,增长22.6%;各项贷款余额22.07亿元,较年初增加3.16亿元,增长16.7%;其中,中长期贷款8.5亿元,较年初增加1.24亿元,增长17.1%

二是市场物价保持平稳。全年物价涨幅基本稳定在2.6%左右,一季度和上半年均为2.5%、前三季度2.8%、全年2.6%,上下波幅0.3个百分点,总体保持平稳。

三是社会大局和谐稳定。平安镇安建设进一步加快,扎实开展“秦安”专项行动,信访“一控三降”目标顺利实现,全年社会治安满意率达到96.05%

二、需关注的问题

(一)经济结构矛盾依然突出。经济结构的宏观矛盾和微观矛盾交织存在,全县经济较快增长受到制约。

(二)农业发展基础不稳固。农业经营方式落后,农业整体效益低;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进城,农业劳动力老弱化的问题日趋突出,村庄空心化、农业兼业化问题不断加重;农机价格上涨和人力成本上升,造成农业生产本高利薄,农民的务农积极性普遍下降。

(三)工业生产面临的市场环境严峻。2014年,国家将、继续大力转变产业结构,着力化解过剩产能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,我县工业企业以初加工企业为主,产业链条短,受上游市场的影响大,面临的市场环境将更为严峻,稳增长压力比较大。

(四)投资维持高位运行比较困难。缺乏大项目支撑,重大项目“虽众不强”,投资持续增加的稳定性差。项目建设进展不平衡,影响了投资的接续增加,难以满足投资较快增长的要求。

(五)居民持续增收比较困难。受大环境影响,全县城乡居民工资项收入较快增长受阻,经营性收入、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又未能有效抵补工资性收入增长的“缺口”,全县城乡居民持续增收较为困难。

(六)财政收入增长压力大。矿产企业整体不景气,影响了税收的增加;小微企业起征点提高,很大一部分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享受减免;政策性减免和退税、房地产政策调控、非税收入项目清理都对财政收入增加产生了直接的影响;缺乏骨干税源,财税收入增加得不到保证。

三、几点建议

2014年,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,也是全面完成“十二五”规划的关键一年。国内经济已进入到了增长速度换挡期、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“三期”叠加阶段,经济增速放缓的传导效应持续增加。因此,抓好今年的经济工作,统筹稳增长、调结构、促改革,确保全县经济稳稳中有为、提质增效,就显得尤为重要。为此,提出如下建议:

(一)夯实农业发展基础。一是抓好春季农业生产,做好春耕备播各项工作,确保夏粮丰收。二是大力培育山地农产,努力把具有镇安特色的农产品做实叫响,延长产业链条,提高产品附加值。三是着眼“四化同步”,大力发展现代农业,加快土地流转,建好现代园区,推动产业化经营,提高农业发展效益。

(二)全力抓好工业经济。一是继续落实好“一企一策”办法,帮助企业找销路、解困难,保证所有规模工业企业都能满负荷生产。二是大力开发我县水能、风能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,打造百亿元清洁能源基地,实现工业转型升级。三是切实加快县域工业集中区和中小企业孵化园建设,为全县工业培育新的增长点。四是扎实开展纳新工作,在盘活工业存量的同时确保工业增量。

(三)大力发展服务业。一是积极发展休闲养老、物流配送和商贸流通等现代服务业,促进全县服务业转型升级。二是以生态旅游为中心,促进“吃住行游购娱”等方面配套产业的发展,优化服务环境,提升服务水平,扩大消费需求;三是实施智慧城市网络平台工程,培育信息消费等新兴消费热点。四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,优化服务业结构,增强服务业发展活力,促进服务业良性发展。

(四)切实抓好项目建设。一是科学合理配置项目资源,积极发挥项目建设在调整产业结构上的重要作用,促进产业结构调整。二是注重项目建设的实效,确保建一个项目就能发挥一个项目的作用,避免无效投资。三是拓宽项目筹措渠道,发挥好向上争取和招商引资两个渠道的作用,进一步吸引社会资本,积极搭建银企沟通平台,解决项目建设资金之忧。四是优化项目建设环境,构建和谐的企地关系,简化办事程序,确保项目建设顺利进行。五是强化项目策划,视野要宽,眼光要远,多谋划一些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好项目、大项目、产业类项目,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后劲。六是积极准备“十八洽”暨首届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博览会,紧跟市场导向,继续挖掘重点推介项目的潜在吸引点,加强宣传,继续延续我县在往届“西洽会”上的胜势。

(五)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。一是持续做好“一城两区五个重点镇”建设,高起点规划,高标准建设,充分挖掘集镇的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能力,为深入推进城镇化打好基础。二是加快镇云一体化建设,拉大城市框架。三是落实好农民进城落户政策,做好有条件的农村人口市民化。四是扎实做好城镇经营管理工作,改善城市环境,提升城市品位。

(六)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。一是落实好各项社保、惠农政策,及时兑现各项社保补贴。二是加大剩余劳动力转移力度,促进城乡居民就业,增加工资性收入。三是加快农村土地流转,创造条件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。四是通过贴息贷款扶持和政策扶持,鼓励城乡居民创业兴业,增加家庭经营性收入。五是推进精准扶贫,按照“一村一策”“一户一法”落实增收项目,促进农民增收致富。

     (七)努力促进财源建设。一是充分挖掘潜在财源,保证新旧财源的有序接续,不断增加财政收入。二是严厉打击偷税漏税行为,确保税收收入应收尽收。三是积极培育骨干财源,确保财政收入持续增加。

 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供稿      杨锴瑞)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